关闭
关闭
call
2022年全国教师资格面试历年试讲题库-高中语文(9)
2024-12-17 11:37:10

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写人记事

1.题目: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片段教学

2.内容: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解清楚牺牲过程,体会作者情感;

(3)适当进行板书,10分钟完成试讲。

 

【试题解析—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及被害的过程,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

2.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品析文章关键字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民国时期民不聊生的纪录片,请同学们观看,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我们有着众多的爱国人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不断与恶势力斗争着,更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付出了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却又伟大的人物,一起走进《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全文,解决生字词

1.教师播放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词语。例如:君:表示对人的尊称。喋血:流血满地。

3.提问:本文出自谁之手?写作的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前的预习,自主举手发言。

明确: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其作品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等。写作背景:三·一八惨案之后,段祺瑞政府命令军警武力驱逐游行队伍,统治者残暴镇压,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4.提问: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记念性文章,那记念的是谁呢?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请其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记念了刘和珍,还记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对哪几类人的描写?

要求:学生细致阅读文本,并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共对三类人进行细致地描写。第一类为爱国人士,也就是请愿者;第二类是反动政府,具体指向当时的段祺瑞政府;第三类是仍在保持沉默的其他人,作者希望他们可以爆发。

教师追问:作者对这几类人,分别持有何种态度呢?

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联系文本内容,进行思考。

明确:对请愿人士,也就是爱国人士,怀有歌颂赞扬的态度,但对遇难的爱国人士,又怀有惋惜、悲痛的态度;对反动政府,怀有痛斥、控诉、愤恨的态度;对沉默者,怀有无奈又报以希望的态度。

2.提问:刘和珍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呢?

要求:学生朗读,进行思考,并回答。

明确:具体如下:背部中弹,穿心肺——张静淑救援,中弹——杨德群救援,被击——刘和珍坐起——被棍棒猛击——牺牲。

3.提问:本段文本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式?

要求:学生朗读,进行思考。

明确:细节描写,将刘和珍君被残忍杀害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教师追问:如此描写的动机是什么?

明确:以如山铁证的事实,揭露敌人的暴虐、阴险、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表达作者的强烈愤慨和无比哀痛之情。

4.提问:如果我们生于战乱的年代,会做出何种选择?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明确:民族强,国家强,方可有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热爱国家,保卫国家。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要求:利用多媒体呈现三•一八惨案的相关资料,请同学们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更需努力。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查阅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阅读。

2.搜集其他爱国人士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试讲稿】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以下视频资料。

师:视频播放完了,哪位同学来谈谈视频中是什么内容呢,你又有何感受呢?

生:民国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看着一双双无助的眼睛,内心很难受。

师:是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救国救民,我们有着众多的爱国人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不断与恶势力斗争着,更有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付出了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却又伟大的人物——刘和珍,一起走进《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播放名家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

师:好了,听完了,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读一下?记得读准字音,把握课文情绪节奏。

师:这位同学读完了,哪位同学想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这位同学读得很准确,声音洪亮,体现了中国少年的豪迈与激壮。

师:两位同学都很棒,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师:大家学习得都很好,现在有几个字老师想强调一下他们的含义:

(1)君:表示对人的尊称。

(2)喋血:流血满地。

师:在解决完生字词之后,谁能告诉我们,本文出自谁之手?写作的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师:好,请这位同学来回答。

生:本文的作者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其作品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等。写作背景:三·一八惨案之后,段祺瑞政府命令军警武力驱逐游行队伍,造成人员伤亡。

师:很好,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记念性文章,那记念的是谁呢?

生: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记念了刘和珍,还记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

师:概括简练又准确,非常好。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对哪几类人的描写?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

生:作者共对三类人进行细致地描写。第一类为爱国人士,也就是请愿者;第二类是反动政府,具体指向当时的段祺瑞政府;第三类是仍在保持沉默的其他人,作者希望他们可以爆发。

师:回答得很好,那作者对这几类人,分别持有何种态度呢?请小组合作交流。请最先完成的一组派代表回答。

生:对请愿人士,也就是爱国人士,怀有歌颂赞扬的态度,但对遇难的爱国人士,又怀有惋惜、悲痛的态度;对反动政府,怀有痛斥、控诉、愤恨的态度。

师:回答很迅速,但不够完整,请另一小组进行补充。

生:还有对沉默者,怀有无奈又报以希望的态度。

师:团结的力量就是大,现在答案完整了。是啊,短短的几行文字,却呈现了令人深思的众多内容。

接下来,我们走进文章的细节之处,去看看令人敬爱的刘和珍同志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呢。(学生默读课文)

生:刘和珍君被残忍杀害的过程具体如下:背部中弹,穿心肺——张静淑救援,中弹——杨德群救援,被击——刘和珍坐起——被棍棒猛击——牺牲。

师:关键词找得很精准,思路清晰,那本段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式?

生:这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将刘和珍君被残忍杀害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一般。

师:如此血淋淋的场面,作者为何还要如此用心地进行描述?

生1:是作者对旧社会,尤其是段祺瑞政府的文字抨击。

生2:是鲁迅先生在用铁证的事实,揭露敌人的暴虐、阴险、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生3: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强烈愤慨和无比哀痛之情。

师:大家对文章解读都很对,对作者情感的揣摩也很深刻。如果我们生于战乱的年代,作为社会青年,我们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生1:向这些热血青年看齐,救国于危亡之际。

生2:也要学习过硬的本领,救人很重要,更要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生3:学习,不断地学习,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先强自己,方可救国救民。

生4: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当下,尊重前辈,热爱国家,保卫国家。

师:同学们说得都太棒啦,你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吾辈需更加努力,才可挑起国之重任。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师:接下来咱们观看一段三•一八惨案的相关资料,让我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爱国志士的豪迈精神。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马上就要告一段落了,谁能谈谈你的收获呢?

生1:体会到了鲁迅文人救国的志向,也学习了他如尖刀一样锋利的文章。

生2: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更加坚定了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的决心。

师:大家的收获都非常了不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师:接下来,老师交给同学们两个小任务,一是查阅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阅读;二是搜集其他爱国人士的故事。

师:好,今天的语文之旅要结束了,同学们,下课!

七、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答辩】

1.谈一谈你印象最深刻的鲁迅先生的作品。

【参考答案】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其作品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等。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作品便是《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里面有一篇名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的生活状态,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年少初学这篇文章时,也曾幻想可以拥有一个“百草园”,可以在里面种上自己喜欢的各种花草,整理出碧绿的菜畦,长出硕大的何首乌,节假日时,可以邀请三五个好友来尽情游戏玩耍。

 

2.你认为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教师正确使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要掌握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要创制教学软件。

(3)明确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避免形式化。

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生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空间,使用粉笔书写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丰富体验、开阔视野。

 

3.你运用的导入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导入的出发点是引起学生注意与兴趣,实现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课堂导入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视频导入的方法。

老师播放历史视频资料,给学习者以更直观的场景体验,并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习者共鸣,进而顺利地引出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导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语文课堂学习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氛围,提升语文的魅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