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call
2022年全国教师资格面试历年试讲题库-初中语文(8)
2024-12-16 10:01:34

初中语文

《天净沙·秋思》-古代诗词曲

1.题目: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片段教学

2.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小令,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秋思”;

(3)合理的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小组讨论,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凄苦哀凉的意境,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奠定基调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继而引出题目《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元曲,整体感知

1.了解元曲题材和作者生平,教师借助多媒体适当补充。

2.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音频,学生齐读,注意读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研读句子,体会情感

1.提问: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2.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要求:学生再读内容,思考回答。

明确: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3.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令。

4.提问:最后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结合相关背景和注释畅所欲言谈感受,教师适当总结。

明确: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提问: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结合之前所学的相似诗歌畅所欲言谈感受,教师适当总结。

明确:“秋思”的意思:秋天时的思绪(主要是离愁或者乡愁)。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6.朗读指导:再次朗读小令,重点抓住上述九种景物感受作者此时的情感。

7.提问: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引导小结。

明确:作者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四、巩固拓展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为诗歌设计插图,并展开交流探讨,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这首小令仅用 28 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六、布置作业

课下积累关于“乡愁”的古诗词。

七、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试讲稿】

一、主题导入,奠定基调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余光中》的《乡愁》吗?

生:听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大家背诵得真好,古往今来很多诗人描写乡愁,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乡愁的作品,请大家看《天净沙·秋思》。(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元曲,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天净沙·秋思》的注释,并且借助课前的预习说一下你对元曲这个题材的了解。

生 1: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生 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师:那大家对马致远又有什么了解呢?

生:马致远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状元”之称。其散曲题材领域广、艺术意境高、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行、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

师:这几位同学为我们总结了题材和作者,现在请大家来听一下音频,请同学们跟着名家齐读,注意读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研读句子,体会情感

师: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生: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生: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小令。

师:最后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请大家分小组合作探讨,结合相关背景和注释畅所欲言谈感受。

生: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师:说得很好,请你继续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生:“秋思”的意思:秋天时的思绪(主要是离愁或者乡愁)。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好地解释了秋思的含义,现在请大家重点抓住以上九种景物感受作者此时的情感。边读边思考,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生:作者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四、巩固拓展

师:请大家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为诗歌设计插图,并展开交流探讨,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 1: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生 2:体味到了诗歌凄苦哀凉的意境。

生 3:领会了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

生 4:体会到了诗人流浪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想念。

师:看来大家收获都很多!这首小令仅用 28 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六、布置作业

师:大家学完这节课对乡愁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课下积累关于“乡愁”的古诗词,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七、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答辩】

1.说一下你知道的中小学阶段的关于思乡题材的古诗词。

【参考答案】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如何理解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3.本节课还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导入?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用“思乡”的题材导入,我认为还可以采用图片导入,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图片上可以设置散曲中提到的景物,如枯藤、老树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幅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这样一幅图片的,又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