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call
2022年全国教师资格面试历年试讲题库-初中语文(4)
2024-12-14 16:26:15

初中语文

《使至塞上》-古代诗词曲

1.题目:八年级《使至塞上》片段教学

2.内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 10 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王维,学习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中意境之美,体会诗歌语言,感受诗歌中用词的精巧之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感受诗歌之美。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中的意象,与诗歌中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感受诗歌之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PPT 出示相关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等。朗读这些诗歌名句,学生 说出他们的相同点。由此导入《使至塞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 秋暝》等。

(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 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 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节奏。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赏析句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提问: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诗人是作为使者身份去居延慰问边关守军, 根据“单车”可以看出这次诗人出塞并不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而是轻车简从,也可感受到诗人此时的 孤寂,奠定了情感基调。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提问: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诗人以“篷” “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 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提问:颈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写得好吗?为什么?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画面开阔,意境 雄浑。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不太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 用一“圆”宁,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 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②提问: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 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通过你对颈联的理解,想象画面,把此景画出来。) 

(3)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提问:尾联交代了什么内容?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明确: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叙事,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遇到“候骑”,一问才知道将军正在前线。 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边关战士的赞美之情。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 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诗人的孤寂心情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 了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想象他们的语言神态,有感情带表情动作地朗诵尾联。)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搜集王维的其他的作品,下次课一起分享。

七、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试讲稿】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老师的 PPT,我已经在 ppt 上呈现了 3 句古诗,来,大家读 一读第一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第二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来,第三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等。大家读的非常 好,来再读一读。大家读完了,你们知道这 3 句诗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吗?请你来说说。

生:这些诗句都是边塞诗。

师:这些诗句都是边塞诗,说的很好,边塞诗充满了魅力,本节课我们还要学习边塞诗,请大家翻到 古诗《使至塞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前预习,来为我们介绍一下本节课的作者王维以及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好,你准备好了。你来说说。

生: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苏轼曾评价他:“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嗯,说的非常好,请坐。那么还有哪位同学再来为我们分享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嗯,同桌 你来说说。

生: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属国小勃律。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此次出塞的途中。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请坐。那么,现在呢现在请同学们来听老师朗诵诗歌,一定要注意听准 节奏。

师:好的,老师已经读完了,那么大家自己读一下吧。

(生读诗歌)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嗯,大家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感情。现在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歌的首联交代 了哪些内容呢?来,穿红色衣服的同学你来回答。

生: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诗人是作为使者身份去慰问边关守军,根据“单车”可以看出这次诗人是轻车简从,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孤寂的心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师:答的太好了,请坐。那这首诗歌的颔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呢?你来回答,同桌来进行补充。

生 1: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

师:回答的非常好,请坐。同桌来。

生 2:诗人以“篷”、“雁”自比,说自己像蓬草一样,像“归雁”一样漂泊。而古诗中大多数时候都是用飞蓬来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是比喻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请坐。那么又有谁知道这首古诗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好,你来说说。

生: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以及远离家乡的愁绪,情感非常复杂。

师:是啊,那么我们继续往下看,请大家看这首诗歌的颈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写得好吗?为什么?好,那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请大家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师:好,我们请第一小组代表来回答。

生: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和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抓住典型的景物,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没有什么奇观异景,但是烽火点燃的那股浓烟就格外醒目,而这个“孤烟”的“孤”字就写出了诗词中景物的单调。

师:说的非常好,请坐。好,那么我们其他组还有没有补充的呀?来,第二小组,你们来说说。

师:嗯,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苍劲和挺拔。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的感觉。落日当中的“圆” 字,写出了让人这种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字,准确地描绘了诗歌当中沙漠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诗人深刻的感受。

师:大家讨论的都非常好,而这一句被誉为千古名句,它是“诗中有画”,那么这幅“画”美在哪里呢?请大家继续讨论。好,来,我们第一位同学,你来说说它美在哪里?

生 1: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写出了景色的苍茫辽阔。

师:来,还有吗?第二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 2:线条美:直烟曲河——体现了这种层次的丰富性。

师:非常棒,请坐,还有没有呢,第三位同学,你来说说。生 3: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体现了景物的鲜明和优美。

师:哇,好棒呀!请坐。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非常的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那么请大家通过你对这首诗颈联的理解,把这个景色画出来。

师:那么尾联交代了什么内容?情感上有什么变化?你来说说。

生: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叙事,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遇到了“候骑”,一问才知道将军正在前线。 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写出了诗人对战士们的赞美。

师:是的,本诗写了诗人出塞途中所见的塞外的风光,诗人的孤寂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也得到升华后,产生了悲壮之情,那么体现出诗人的一种英雄本色。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来朗诵我们的尾联。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好,大家刚刚把这种豪迈之气都已经读出来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个应该会比较简单哦。嗯,你来说说。

生: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战士的赞美。

师:非常棒,请坐。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师:好的,同学们,学完了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大家自由发言。

生 1:感受到了诗人的慷慨悲壮之情。

生 2:感受到景色之美。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师:大家说的非常的好,那么老师要给大家课后留一个小作业,在课后呢,大家课后搜集一下王维的其他的作品,下节课呢,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们,下课!

七、板书设计

 

【试题解析—答辩】

1.请你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首先是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王维,学习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中意境之美,体会诗歌语言,感受诗歌中用词的精巧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感受诗歌之美。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中的意象,与诗歌中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感受诗歌之美。

 

2.请谈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参考答案】 
首先,多媒体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教学仪器,可以提供多种教学资源,辅助学生理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课堂的兴趣度与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创设了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其次,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通过 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

 

3.你认为语文学科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我们了解过去、探究未来的思想基础,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语文学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具历史底蕴、政治思绪、经济知识、科学素养等各个领域。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以后,才能更好地博览其他领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