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必修二《囚绿记》片段教学
2.内容: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椅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绿”的含义;
(4)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的情感。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出的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4.感受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情操,增强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含义,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作者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余光中说:“当他以一个渺小的心灵去爱自己的幽暗的角落的时候,他的敦厚本身摄来一种光度,在文字娓娓叙谈之中,照亮了人性的深厚。”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背景介绍
1.提问:这篇散文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总结后回答。
明确:《囚绿记》写于1938年,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看着“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由此,他怀念起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暂住北京之时和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于是就有了这篇创作。
(二)了解内容
提问:本篇文章可以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请同学们看第8~11段有关囚绿的内容,这几段话包含哪些信息?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梳理脉络。
明确: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几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为了“让绿色和我更接近”,作者引绿入室。读一读文中这句话:“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
2.提问:作者囚绿后,绿枝条有着怎样的变化?
明确:绿枝条“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3.提问:绿枝条日渐憔损,作者却不愿意开释它。作者把他当时的心态解释为一种“魔念”,你怎么理解?
明确:面对绿枝条的憔损,我并没有第一时间放走它,说明当时的“我”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当时的“我”的一种自私、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
4.提问: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绿枝条充满生机。被囚禁后,绿枝条变得虚弱了。但即使这样,它依旧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还有别的用意?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思考。
要求:学生同桌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明确: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囚绿”不仅是在描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还暗示着艰难但不屈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这也是本文以“囚绿记”为题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
提问:本文是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的。你认为“绿”代表着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
明确:绿在文中有多重象征意义。
①“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②“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③“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 字左右。
2.阅读巴金在陆蠡牺牲后所写的《怀陆圣泉》,谈谈读后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
一、作者导入,激发兴趣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余光中说:“当他以一个渺小的心灵去爱自己的幽暗的角落的时候,他的敦厚本身摄来一种光度,在文字娓娓叙谈之中,照亮了人性的深厚。”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背景介绍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散文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生:《囚绿记》写于 1938 年,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看着“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由此,他怀念起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暂住北京之时和常春藤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于是就有了这篇创作。
(二)了解内容
师: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青藤“囚禁”起来的事,可以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请同学们看第 8~11 段有关囚绿的内容,这几段话包含哪些信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梳理脉络。
生: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几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
师:十分准确,看来你的阅读概括能力很强。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为了“让绿色和我更接近”,作者引绿入室。带着感情读一读文中这句话:“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
师:作者“囚绿”后,绿枝条有着怎样的变化?浏览 8~12 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绿枝条“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绿枝条日渐憔损,作者却不愿意开释它。作者把他当时的心态解释为一种“魔念”,你怎么理解?
生:面对绿枝条的憔损,我并没有第一时间放走它,说明当时的“我”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当时的“我”的一种自私、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
师: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绿枝条充满生机。被囚禁后,绿枝条变得虚弱了。但即使这样,它依旧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还有别的用意?
生:我认为作者有别的用意。
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师:你们两位同学讨论得非常激烈,请你们派代表说一说吧。
生:文章第 13 段有两处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这些句子告诉我们,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囚绿”不仅是在描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还暗示着艰难但不屈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师:你的见解十分到位。而且事实上,这也是本文以“囚绿记”为题的原因。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一下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师:是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
师:本文是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的。你认为“绿”代表着什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绿”的含义。
师:一组代表,你先来分享一下。
生:绿在文中有多重象征意义。
①“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②“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你们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在分析作者“囚绿”的原因时,结合了文章的时代背景,请同学们再次结合时代背景来思考:“绿”还象征着什么?
生:还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师:是的。这也是“绿”的最高象征含义。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 1:我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绿”的象征含义。
生 2: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坚贞不屈抗敌精神。
师:看来大家都收获满满。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师:不知不觉中,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下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1.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 字左右。
2.阅读巴金在陆蠡牺牲后所写的《怀陆圣泉》,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下课。
七、板书设计
1.请简单介绍一下陆蠡。
【参考答案】
陆蠡(1908 年——1942 年),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字圣泉。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1935 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 年,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英勇不屈,后被日寇秘密杀害。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被称之为“孤岛文学”。陆蠡的代表作《囚绿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的。
2.结合《囚绿记》这节课,谈一谈学生的学情。
【参考答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上对本单元前两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的学习与熏陶,已经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的领会。但他们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知,还难以理解。所以,在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语句,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前提下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
3.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参考答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想这句话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位的最好诠释。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养:
(1)语文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
教师的行为如同一面镜子,时刻影响着学生习惯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懂得育人,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刻为学生着想。教师要热爱学生,既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
(2)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我们都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外,更应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语文教师应是见多识广的“杂家”,而不是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具体来说,语文教师除了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更要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将各方面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能教好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应对课堂教学有较为独到的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每堂课都上得精彩,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4)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要想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充盈自己的头脑,所以,要永不止步地去学习。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