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模 块学生指导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260.丽丽花10分钟背会了《山行》这首诗,接着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知识保持方法属于()。
A.及时复习
B.使用记忆术
C.分散集中结合
D.适当过度学习
261.成成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不墨守成规,说明其思维具有()。
A.广阔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262.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种“有色听觉”是()。
A.联觉
B.后像
C.感觉适应
D.感觉对比
263.在寂静的夜晚,将钟放在一个恰当距离,你一会儿能听到“嘀嗒”声,一会儿又听不到。这种注意现象是()。
A.注意的不稳定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散
264.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作用
B.互相作用
C.联觉现象
D.适应现象
265.心理学家用“视崖实验”考察个体的()。
A.大小知觉
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
D.深度知觉
266.小华家的地板是白底、蓝色花纹,小华妈妈有时候蹲在地上擦地板,时间久了,猛一看地板上的花纹变成黄颜色了。这是感觉现象中的()。
A.对比
B.联觉
C.后像
D.适应
267.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错觉
268.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利用了人的()。
A.感觉对比
B.知觉选择
C.感觉适应
D.视觉后像
269.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绘制教学地图时,铁路用白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蓝色,学生便可清晰地将他们区别开来。该教学所体现的心理效应是感觉()。
A.后象
B.对比
C.适应
D.相互作用
270.教师上课时,一边讲授,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的动向,这是()。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性
271.在测试听力时,小刚在音量提升到10分贝时开始能听到,小强在音量提到20分贝时刚听到。 这里的10分贝和20分贝指的是()。
A.绝对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272.黑人的牙齿总给人以洁白的感觉,这与“月明星稀”给人的印象一样,都属于感觉的()。
A.补偿
B.适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273.小王进入电影播放厅的时候,感觉眼前一黑,过了一会儿才能看清楚。这是一种()。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效
D.联觉
274.张老师在教学生区分形近字“慢”“漫”“谩”“幔”时,将四个字相同的右半部分用白色粉笔写出,相异的左半部分用彩色粉笔标出。张老师用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75.同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把它看作一种双子叶植物,而木匠则常称之为优秀木材。这是()的表现。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选择性
D.知觉恒常性
276.某老师因为某学生学习成绩好而倾向于提高对该学生品德等其他方面的评价,这种“一好百好, 一坏百坏”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第一印象
C.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277.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下列选项符合首因效应的是()。
A.物以类聚
B.削足适履
C.恶人先告状
D.一俊遮百丑
278.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79.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
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280.儿童早期学习汉字时,对汉字外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281.小学生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散
282.小刘打算用五天时间完成一项任务,但是领导派来了新任务,小刘又很快把精力投入到新任务 上。这说明小刘的()。
A.注意广度大
B.注意稳定性强
C.注意分配性好
D.注意转移快
283.根据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发挥无意注意积极作用的组织者,避免它的消极因 素起作用。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B.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C.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D.装饰、美化教室的布置
284.我们打电话通过 114 查询,查到需要的电话号码后,马上就能根据记忆拨出这个号码,但打完电话后刚才拨打的电话号码就忘了。这属于()。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285.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286.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287.当我们按照顺序识记一系列外语单词时,发现首尾部位的单词容易记住,而中间部位的单词不 易记住。这种现象叫()。
A.遗忘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系列位置效应
288.有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字母“t”时,常常会发出汉语拼音“t”的音,造成这种干扰现象的原因是()。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双向抑制
289.小明参加数学竞赛,由于特别紧张怎么也想不起来数学公式导致题目没有做出来。从记忆的角 度来分析,这属于遗忘理论的()。
A.衰退理论
B.干扰理论
C.动机说
D.提取失败理论
290.有关过度学习的研究表明,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应为刚学会的150%。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的时候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6遍
B.8遍
C.12遍
D.18遍
291.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 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思维的()。
A.间接性
B.抽象性
C.稳定性
D.概括性
292.“隔墙见角而知有牛”“隔岸见烟而知有火”体现了思维的()。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系统性
293.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有: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发散思维
B.直觉思维
C.抽象思维
D.形象思维
294.解几何题时,需要做辅助线,我们就在头脑中设想出一张图,做了辅助线之后会如何。这样的思维就是()。
A.直觉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求异思维
295.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报纸的用途”,学生给出“学习用”“包东西”等各种各样的答案。这里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
A.流畅性
B.灵活性
C.独创性
D.新颖性
296.科学家利用蝙蝠飞行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和雷达,其中促进科学家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A.问题表征
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
297.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室内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其亮度差别很大,但是人们都能将它知觉 为白色衬衫。这反映了知觉具有()。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98.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
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99.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注意了学生思维()。
A.广泛性的培养
B.批判性的培养
C.深刻性的培养
D.灵活性的培养
300.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301.小明同学考试前胸有成竹,信心满满,但当看到卷子上的题目后有好多的知识点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可以按照()理论解释他的这一现象。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抑制说
C.动机说
D.提取失败说
302.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思维定势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原型启发
303.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常常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概念下面画线。这种方法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04.张悦自从学会了骑自行车,到现在一直会骑,则张悦关于骑车技能的记忆属于()。
A.程序性记忆
B.陈述性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30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能够解决“7×8=56”这个问题的儿童属于()。
A.前运算阶段
B.直观动作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06.小学生在背诵一篇较长课文时,往往中间部分比开头和末尾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其记忆受到了()。
A.前摄抑制
B.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307.我国目前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业和创新所需的创造性思维 的核心是()。
A.类比思维
B.抽象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308.小明只知道杯子可以用来喝水,没有想到它也可以用来养花,小明的这种表现属于()。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思维定势
D.思绪迁移
309.“爱屋及乌”是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好的印象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这是印象形成中的()。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效应
310.小华看见天上的浮云,脑中浮现出“骏马”“恐龙”等动物形象。这种现象属于()。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311.学生在学习“兔”字之后,再学习“免”字会念错,这种现象属于()。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遗忘
D.回忆
第二节 情绪情感
312.小英帮助生病在家的小勇辅导功课后,感到很快乐。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
313.进入初中后,赵东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无故地兴奋不已,转而又哀伤忧愁。这反映了青 少年情绪发展具有()。
A.弥散性
B.闭锁性
C.波动性
D.感染性
314.当志君看到他喜欢的中国乒乓球队在 2020 年东京奥运会夺冠获胜时欣喜若狂。这种情感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315.小李在得知父亲因车祸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痛哭流涕,还出现了短暂的意识丧失。这种情 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移情
316.小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已十多天了,仍心情愉悦,往常觉得平淡的事也能让她很高兴。这种 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317.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第三节意志的过程
318.许多学生上课时既想玩手机,又想专心听课,这种内心冲突属于()。
A.趋避冲突
B.双避冲突
C.双趋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319.参加社会实践是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小明既想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发展自己的能力,又怕参加实践浪费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势冲突
320.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意志。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韧性
321.不管刮风下雨,学生们都能坚持锻炼,毫不动摇,这是意志()。
A.自制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觉性
322.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想去玩,这种冲突矛盾是()。
A.多重趋避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趋冲突
323.陈明既想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锻炼自己,服务社会,但又怕需用大量时间,影响学业。陈明 的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A.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第四节 个性心理
324.某小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但在理解问题时常比别人慢些,由此判断他 的气质类型比较符合()。
A.多血质
C.粘液质
B.胆汁质
D.抑郁质
325.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现阶段理论,6-12 岁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
B.主动感
C.自主感
D.自我统一感
326.小强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思维敏捷、善于交际,但做事经常粗枝大叶、缺乏耐心和 毅力,他属于()气质类型。
A.粘液质
B.胆汁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327.“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这种儿童在特定阶段所表现的思维特点是()。
A.永久客体性
B.不守恒性
C.自我中心
D.不可逆性
328.—般地,偏爱合作学习的学生的认知风格是()。
A.反思型
B.冲动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329.张睿是雅兴中学七年级学生,在班级中担任体育委员,他对学习和班级工作总是全身心投入,行动积极,说干就干,从不拖延。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他常常不假思索,脾气急躁,易冲动,易兴奋,往往会为一点小事与别的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据此,判断张睿同学的气质类型属于(),对于该气质类型的学生,教师正确的做法是()。
A.黏液质;为学生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B.多血质;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制造条件给予表现机会,对其缺点进行严厉批评
C.抑郁质;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给予更多关心与爱护,培养其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D.胆汁质;肯定其热情、果断及积极性,耐心帮助其养成自制、坚韧的习惯
330.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待不同气质的学生,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教师要特别关怀抑郁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集体中获得友谊和生活乐趣
B.对粘液质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抑制自己,耐心帮他们养成自制,坚忍的习惯
C.对多血质的学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培养他们专一,踏实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D.对胆汁质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制力,从而平稳而镇定的学习
331.妈妈为小楠和小薰榨了两杯同样容量的鲜果汁,分别装在大小不同的玻璃杯里,妈妈让小楠先拿,小楠说“我要这杯多的”,小薰在旁边说“其实两杯是一样多的”。根据两姐妹的回答,可以判断出小楠和小薰分别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332.小赵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333.学生在解决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进行全面思考,这种认 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334.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孩子往往每做完―道题,看―下家长的反应,根据家长的表情来判断自己做的是否正确,从而能迅速更正答案。这样的孩子的认知风格可能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335.场独立型学习者一般偏好的学科是()。
A.语文
B.数学
C.政治
D.历史
336.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十分注重问题的逻辑顺序,喜欢一步一步地解决。这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
B.场依存
C.整体性
D.系列性
337.王老师观察到,在若干次探究型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环节中,孙丽同学自己总是拿不定主意,要靠同伴拿主意,这说明孙丽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依存型
338.娜娜写作业时遇到难题,通过搜集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逐步缩小解答范围,从而得出了最恰当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这属于()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发散型
D.辐合型
339.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意识察觉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属于()。
A.人际智能
B.内省智能
C.自然观察智能
D.逻辑—数学智能
340.小虎平时沉默寡言,作业完成很认真,考试成绩却总是不理想。班主任了解到小虎从小父母离异,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长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估计,小虎的()没有得到满足。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34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342.由后天学习决定的,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是()。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晶体能力
D.流体能力
343.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
344.小明的写作、唱歌测验得到的成绩不高,但是跳舞的成绩却非常出色。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 观,小明具备较高的()。
A.语言智力
B.空间智力
C.身体-运动智力
D.自然观察智力
345.小强原来认为空气没有质量,经试验演示,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小强的这 一认识变化过程属于()。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化
346.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是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这 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47.小雅做题时会仔细推敲题目中的每个关键点,并且算出结果后再去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同时她还在试图采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道题。据此判断,小雅的学习风格可能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348.小红知道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碗里,水没有变少。这说明小红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49.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350.“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351.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352.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属于性格的()。
A.情感特征
B.理智特征
C.意志特征
D.感性特征
353.小丽是一名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和诚实正直的学生。这主要反映了小丽的哪种性格 结构特征?()。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参考答案
260-265 DCABAD
266-270 CCDBC
271-275 CCABB
276-280 BCADA
281-285 DDDBC
286-290 BDACA
291-295 DAABB
296-300 DDBCD
301-305 DDBAD
306-311 BDBABA
318-323 CCAC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