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call
五年级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020-11-03 00:16:42
文章来源
易公教育课件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通过内容教七律:从读中认识七律,在诗意的解析中体会七律格式。从仿写中了解了长征的艰难,初步学习七律诗的写法。】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律诗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律诗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揭题。
1、了解背景:
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3年10月,国民党调动50万重兵对中央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红军北上转移。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2、介绍七律诗相关知识。
关于七律,你了解多少?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3、读题。
强调:注意到中间的间隔号了吗?前面表示诗的形式,后面表示诗的内容。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直接揭题,介绍长征;了解七律格式,建立知识结构。】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自由读。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2、检查生词。
(1)指名读
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2)齐读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3)指导多音字及易错字。
这里面有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
老师还担心有个字会跳出来为难大家,注意看云崖的崖,它是什么偏旁的?书字的时候要注意上短下长。这样写得好看点,跟着老师一起,在课本生字旁边再写一个。
(4)检查读。
师:把生词送回诗里去,和同伴互相读读这首诗,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5)范读。
师:听老师读,用斜杠线划出诗歌的节奏。
(6)读出节奏
你能按这样的节奏来读吗?
指名,全班。
【设计意图:到了高年级写字指导仍然不能放松。为此,本设计,对比较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另仍采用自读、互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按节奏读等各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三、再读,抓住诗眼
1、抓诗眼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
2、理解诗眼
学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对照注释的方法去理解,请大家看注释,同伴之间互相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汇报理解(相机指导朗读)
指名说,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说,把你的感受送进诗里,读。
是啊,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跨越的万水千山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齐读。
4、点明诗眼作用
这两句是全诗的首联,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
  
过渡:诗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远征难呢?
【设计意图:以中心句辐射全诗学习,脉络清晰。并点明诗眼在七律诗中的地位及作用。】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品山
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这就是逶迤啊。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你能把蜿蜒连绵的感觉读出来吗?(逶迤)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这就是磅礴。(读出这种气势雄伟)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
磅礴的乌蒙就像——
读到这里,你知道这颔联的意思了吗?说说它的意思。
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妙啊,你不但读出了山的气势,还读出了只等闲的豪迈。
回环读: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这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中的这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千山。
那么,哪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万水呢?
(二)品水
1、自品。
师:是的,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自由练习读这句诗。
通过朗读来表现你对句诗的理解吧。指名读
2、想像
听老师读,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汇报。
3、结合资料理解
看一下资料袋,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两条破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则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江绕圈子,调虎离山,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结果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战士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奋不顾身地扑向东桥头,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这一战艰险而壮烈。
联系这些背景资料,你对诗句有新的理解吗?4、学生汇报理解
师相机指导朗读:
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这使得红军战士们士气大振哪!
你能读出这种欣慰吗?(指名)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战士们获胜的欢欣鼓舞吧。(齐)
寒:
  师:我明白了,你的寒是指铁链的寒光闪闪(战斗的惨烈、诗人心中的悲痛缅怀),你能把这种“”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我听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欢欣!还听出了飞夺泸定桥的悲壮!
来,男同学一起读。
  师:女生一起读。
回环读:颈联中这一暖一寒再一次写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仿写颔联与颈联
课件出示:颔联与颈联的四句诗。
诗中这四句诗只是万水千山中的代表,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趟过了24条大河。
看看老师给大家的资料纸中,红军战胜的其它山水之难,用上这其中的山与水,我们一起来做小诗人,仿写出颔联和颈联。
请注意: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偶,比如在颔联中,五岭对乌蒙,地名对地名,逶迤对——(),这是山的特点;腾细浪对——()这表现了战士们对困难的藐视。
学生仿写,汇报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仍旧以诗中“逶迤”“磅礴”“暖”“寒”等字词为突破口,但删除了原设计中过多的拓展资料,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朗读训练,强调了七律诗的特点(颔联、颈联的作用)。在深入地理解熟悉七律格式特点的基础上,再运用拓展资料让学生分层进行仿写,既体会了长征之难,同时熟悉的七律诗的格式特点。】
(三)品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自由读尾联,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读出了什么?指名读。
补充资料: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开始时人数是8万6千多人,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七千多人。这些幸存的战士和红二军、红四军胜利会师,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指导朗读:这是来之不易的喜悦啊,把这份欣喜送进诗里吧,请女生读;
把战士们的激动大声地表达出来吧,请男生读;
为这夹杂着血与泪的胜利而欢呼吧,全班齐读。
回环读:老师听出了,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这欢呼也同样在宣告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配乐朗诵: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试着背诵这首诗。
(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生齐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总结全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归纳出诗中内含的情感、态度、精神,然后借助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音乐的渲染中,想象红军在长征途中一个个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画面,达到情感的高潮。】
五、课后阅读拓展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同时,课外拓展的还是毛泽东的七律诗一首,再次加深学生对七律诗格式特点的印象。】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文章来源
易公教育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