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call
科二必刷500道题(三)
2024-10-22 16:48:23

第一模块教育基础

第四章教育目的 

 

109.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的原因是()。

A.个人天赋

B.社会分工

C.国家性质

D.教育水平

 

110.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

B.科学本位 

C.伦理本位

D.个人本位

 

111.裴斯泰洛奇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种观点反映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A.生活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112.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113.荀况认为“人性恶”。因此教育要从“礼”这一需要出发,须以“礼义”加以教化,这体现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体本位论

C.无目的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11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1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   )。

A.根据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B.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C.教育目的应以学校需要为出发点

D.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116.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中,建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A.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B.教育无目的论

D.生活目的论

 

117.“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18.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卢梭

C.涂尔干

D.洛克

 

11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虽然在文字表述方面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一以贯之,就是()。

A.坚持社会为本

B.始终弘扬个性

C.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D.培养专业人才 

 

120.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长期存在的对立是()。

A.神本位与人本位

B.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C.社会本位与自然本位

D.个人本位与自然本位

 

121.下列对“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含义解释最贴切的是()。

A.让学生的学习成绩门门优秀

B.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C.让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

D.鼓励冒尖,发展特长

 

12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普遍与特殊

B.共性与个性

C.一般与个别

D.宏观与具体

 

123.()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24.学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

A.教学目标

B.教育大纲

C.课程目标

D.培养目标

 

125.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活动形式和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这体现了教 育目的的()。 

A.导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评价功能 

D.反馈功能

 

126.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12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学说

C.劳动价值学说

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8.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对“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明确规定,这说明教育目的具有()。 

A.定向功能

C.激励功能 

B.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129.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增强学生体质

B.传授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C.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D.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第五章教育制度 

130.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31.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教材

 

132.中国近代学校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是()。

A.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B.京师大学堂的创设

C.癸卯学制的颁布施行

D.壬子学制的颁行

 

133.中国近代史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六三三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34.1904 年颁布并实施的“癸卯学制”是以()为蓝本制定的。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135.1922 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36.1904 年清政府颁布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壬戌学制

 

137.我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138.学校教育制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

A.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

B.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

C.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

D.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39.学制在大、中、小学阶段的入学年龄划分方面,很多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主要受到()因素的影响。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和科技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文化传统

 

1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我国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远程教育

 

141.许多国家都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5到6岁,这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的学习活动。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应依据()。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技水平

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42.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等。自美国单轨学制设立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采纳,其主要原因是单轨学制有助于( )。

A.教育制度的统一

B.多种人才的培养

C.教育的前后衔接

D.教育的逐级普及

 

143.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A.明朝末期

B.清朝初期

C.清朝末期

D.民国初期

 

144.20 世纪初,在西方的影响下,体育的重要性已被国人所认识。()正式确立了体育在新式学校中的地位,这也是中国首次实行的现代学制。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5.由蔡元培主持制定,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6.允许智力超常学生跳级,设立特殊学校与特殊班。这说明学制设立是受()。

A.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B.人口的影响 

C.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文化的影响

 

147.我国义务教育可分为()。

A.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阶段

B.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C.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D.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三个阶段

 

148.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义务教育

D.职业教育

 

149.办公宗旨为“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的学制是(),它也是我国首次颁发的学制。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50.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明显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中国近 代学制是()。 

A.壬戌学制

C.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第六章课程 

151.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旨在体现教育理念,实现育 人功能。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 

A.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B.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52.课程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斯宾塞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53.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15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初中、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 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 

A.校本课程

C.选修课程 

B.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55.通常,学校的学风、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主要体现了()的作用。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校本课程

 

156.()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A.国家课程

B.校本课程

C.学科课程

D.地方课程

 

157.课程有不同分类标准,根据任务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15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立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这三级分别是()。

A.省、县、乡

B.国家、地方、学校

C.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

D.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

 

159.课程资源指的是()。

A.教师和学生

B.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D.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60.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类型是()。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6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162.下列关于课程标准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及评价的依据

B.课程标准是按学科门类制定的

C.课程标准应该包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D.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163.下列观点不属于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是()。

A.儿童是课程核心

B.学习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C.学习教学应于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D.课程内容应该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 

 

164.王老师去江西省培训时发现,当地不论哪所学校都开设了《人杰地灵诵江西》。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江西省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知识。因此,《人杰地灵诵江西》这门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选修课程

 

165.出现最早、影响最广,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等为其代表人物的课程理论为()。

A.学科中心课程论

B.活动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综合实践课程论

 

166.根据课程任务,可将其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研究型课程

C.单一型课程

D.综合型课程

 

167.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168.山东某学校根据当地的特色设置了《齐鲁文化》,这一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校课程

 

169.课程标准是(   )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A.国家

C.校本 

B.地方

D.学科

 

170.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71.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属于最早的()。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特色课程

 

172.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教室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173.某学校根据当地太极拳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在该校开设了太极拳课程供喜欢太极拳的学生选 修。该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174.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叫()。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隐性课程

 

175.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课程标准

 

17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77.规定学校的教育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结构的是()。

A.学科设置

B.课程目标

C.课程计划

D.课时教案

 

178.李老师经常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小红花、奖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或表扬,从课程角度看这 种方式属于()。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79.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80.下列关于课程的理解中,没有体现“学习者是课程主体”的是()。

A.课程即对话

B.课程即知识

C.课程即经验

D.课程即活动

 

181.临近期中考试,某市一中的老师应邀给二中和三中两所学校的初三年级出题,除了要参考历年中考真题外,一中的老师们最需要参考的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活动指导书

D.教学目标

 

182.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83.课程实施是一个师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共同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不是消极被动的“消费者”,而是主动的开发者。这一思想体现了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适应取向

D.合作取向

 

184.现行课程中,综合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例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社会课(历史、地理、经济、政治)。 

A.横向组织

B.直线组织

C.螺旋组织

D.纵向组织

 

185.春秋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它们从课程类型来看是()。

A.广域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186.某校教师在做自我介绍时说,自己从事人文社会类的课程教学,这类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导课程,能够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他所教的这类课程我们叫做()。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D.相关课程

 

187.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向式

 

188.“经历”“感受”等历时性、过程性行为动词常用于课程()。

A.普遍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行为性目标

 

189.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定,以纲要的形式阐明某一学段的某一学科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 提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课程目标

 

190.课堂上,老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

A.行为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生成性目标

 

191.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的

D.运作的课程

 

192.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国小学现阶段既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又开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这体现了课程结构具有()。

A.综合性

B.均衡性

C.选择性

D.时代性

 

193.以下哪一项是我国课程内容改革的发展趋势?()

A.实现学科课程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B.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C.实现超越目标取向,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

D.实现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194.新课改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A.二级课程管理制度

B.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四级课程管理制度

D.五级课程管理制度

 

195.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这与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目标类型相一致()。 

A.杜威

B.布卢姆

C.布鲁纳 

D.泰勒

 

196.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197.下列关于新课程的结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B.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D.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198.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 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199.要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文本。这三个文本是()?

A.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200.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201.1949  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202.某学校特邀请著名武术教练到学校开设武术课,并开展全校性的武术大课间活动。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该学校开发和利用的是()。  

A.信息化课程资源

B.社会课程资源

C.自然课程资源

D.实物课程资源

 

20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A.自主、创新、变革

C.自主、合作、变革 

B.自主、合作、探究

D.提高、发展、创新

 

204.下列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D.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05.“教师是课程开发者”体现了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工具理性取向

D.创生取向

 

206.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模式。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参考答案 

 

109-115     BACBABA

116-120     CBCCB

121-125     CACDA

126-129     ADAA

130-135     BACBCD

136-140     ADDCB

141-145     DDCBC

146-150     CBAAC

151-155     DABBB

156-160     BDBDA

161-165     DCBBA

166-170     BCCAC

171-175     ADCCC

176-180     CCBAB

181-185     BBBAD

186-190     CBBBC

191-195     DAABB

196-200     BBDBB

201-206     DBBB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