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call
科二必刷500道题(二)
2024-10-22 16:19:20

第一模块教育基础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67.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这说明教育文化具有()。

A.传递功能

B.创造功能

C.更新功能

D.传播功能

 

68.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69.蒸汽时代要求工人具有初等教育水平,电气时代要求工人具有中等教育水平,自动化时代要求工人具有高中和专科以上水平。这说明影响教育培养规格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

D.政治经济制度

 

70.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A.教育的领导权

B.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受教育权的分配

D.教育目的

 

71.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选择功能

B.发展功能

C.传递功能

D.保护功能

 

7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3.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谁享有机会和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主要是由()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74.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75.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结构状况

D.基础教育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76.“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说明人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主观能动性

B.社会环境

C.教育

D.遗传素质

 

7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个性差异

D.个人努力

78.关于学校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在人的发展中起塑造作用

D.在人的发展中起定型作用

 

79.“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的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以上都是

80.17世纪英国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C.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D.基因决定论的观点

 

81.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存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实践

 

8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8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某种因素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因素是()。

A.教育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遗传因素

 

84.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与动物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性是通过人的()表现出来的。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活动

 

8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决定了人的发展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6.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87.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该实验证明了()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关键影响。

A.遗传素质

B.成熟机制

C.社会环境

D.学校教育

 

88.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89.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应该()。

A.抓关键期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

 

9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91.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稳定性

 

9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93.人的精神力量、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疾,使身心得到发展,这种现象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互补性

 

94.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95.人的语言、思维的发展都分别存在着关键期,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96.教学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一教学原则反应的是个体发展的()特征。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不均衡性

D.整体性

 

97.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的要求。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98.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阳明5岁还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祖父的众多藏书。这说明()。

A.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B.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D.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99.有大器晚成者也有少年早慧者,这体现了个体能力发展的()。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00.人的身体发展遵循由“中心向周围发展”规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特征。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101.心理学家提出,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加强4—5岁儿童的书面语言训练,主要遵循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2.小学教学通常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以后则进行抽象的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03.《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0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05.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06.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最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心理断乳期

D.发展关键期

 

107.甲生想象力丰富,爱好文学,擅长作诗;乙生逻辑思维发达,偏爱理科,数学成绩优异。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08.在不同年级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不宜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因为该做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

67-70      DBAC

71-75      ABAAD

76-80      ABBBC

81-85      DCCDC

86-90      ABBAD

91-95      ACDBC

96-100    DBBBB

101-105  BBCDC

106-108  DDC